北京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始终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。早在50年代,就完成了各项技术改良23项。60年代,开发了国内高校第一套语音实验室,同声传译室,多功能教室、外台定时录音系统等一批教学急需的电教器材;制作了第一套外语唱片和大量的外语录音母带,为此,光明日报就我校的电化教育研究成果进行了长篇报道。70年代,研制出北外第一台半自动白昼幻灯机和小型无线广播发射机,开发了闭路电视系统;拍摄了我校第一部外语电影《为革命学好外语》和制作了一批教学幻灯片。80年代以后,中心将科研方向从过去的技术革新向理论研究和教学应用转化,形成了大量理论研究成果,并在学术期刊发表了一批有影响了的学术论文。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,外语学习成为社会的热点,中心的科研工作在服务本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,转而扩大为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事业,完成了一批音像制品,并依托中央电视台、中国教育电视台、地方电视台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媒体播出和发行,其中多部作品获奖。
进入“十五”时期,随着学校教育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,中心将研究重点投向外语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领域,高度重视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研究,完成了国家“十五”期间教育科学发展规划重点课题《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》中的子课题《现代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研究》的研究项目,形成论文成果5万余字、建成与教学密切结合的外语教育信息资源数据库和23个应用平台系统。其中论文〈〈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外语教育应用平台建设〉〉获得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论文评比一等奖。
“十一五”期间,中心的科学研究工作紧紧围绕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,就数字化校园、网络化教育环境、教育资源库建设,教育应用平台,外语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命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。先后承担了《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与外语教学衔接研究》、《网络交互式教学系统的实现》、《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》、《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究》等6项校级自选课题的研究。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实践,研究和开发了校内信息管理系统,实现了数字迎新和数字离校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官方网站的改版。并完成了IPV6的接入、统一身份认证、单点登录、素材管理应用平台建设、资源存储和备份的扩容等科研建设项目,大大推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整体水平。同时,注重教学多媒体课件研究,并获得多项成果,其中《俄罗斯国情多媒体教程》,荣获“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”二等奖。
“十二五”以来,中心将科研工作的重点向信息化领域转化,先后建立起先进、高效、实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、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和优质校本资源体系,实现学校教学、科研和管理的网络化、信息化和智能化。同时,中心致力于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,深入探讨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途径,自主研发一批优质的教学资源,扩展了在线教学与管理平台。经过5年的努力,中心科研创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,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《面向动态演化的网构如见失效机理与测评方法》的课题和《基于Ipv6的网络加速Cache系统研究与实现》、《网络舆情信息挖掘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》等4项校级自选课题研究项目。与此同时,完成了一批和学校外语教学实际密切结合、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成果,其中《走进俄罗斯》、《谈判学》、《俄罗斯文学的品格与文化特性》、《意大利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》、《中西文明比较》、《阿拉伯社会文化》被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入选,《罗马尼亚语精读》、《基础斯瓦希里语》等课程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。
近10年来,中心不断加快人才战略的实施步伐,注重科研创新团队建设,通过人才引进、学术交流、专业培训、自我提高等手段,充实科研队伍,提升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准和自主研发能力,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,结构合理,理论水平高,专业过硬,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素质优良的人才梯队,其中博士研究生1名,硕士研究生9名,占事业编制职工50%。
1984年至2016年间,中心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“十五”规划国家重点课题(子课题)1项,形成研究报告1篇;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(青年基金项目)立项1个;承担校级自选课题项目9个。在中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,其中被SCI、EI索引收录8篇,CSSCI收录1篇。出版学术专(译)著、教材、工具书、论文集、教参共19部。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。录制视频成果近200部,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2部,二等奖2部,三等奖3部;获省市级一等4部,二等奖2部。录制音频成果100余盒。2004年至2015年,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15 部,其中被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入选6部,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部,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(高教文科组)二等奖4部。